就在全行业亮出亏损红灯的时候,中国钢铁业的产量却创出了历史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3.9亿吨,同比增长7.4%,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5%,低于全国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但仍有60%的增产来自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而在库存方面,全国主要市场钢材库存仍居高不下,3月末库存量达到1997万吨,到6月末下降到1546万吨,虽然二季度连续下降,但比年初仍增加了358万吨,增长30.13%,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钢协认为,在目前钢材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仍然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如果下半年钢材产量不能有效控制,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难以缓解。
钢铁企业为何会出现宁可顶着亏损压力也不愿意消减产量的现象呢?
一位钢铁业人士告诉腾讯财经,对钢铁企业来说,最不愿看到的不是亏损,而是停产减产。 “虽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年年都在贯彻执行,但各地的钢铁企业怕被淘汰掉,宁可亏损也要坚持生产,扩大规模。”
对上述人士的观点,胡艳平表示认同。在她看来,部分企业不愿意减产,一方面是高炉停火的成本非常高,另外减产会影响到钢企的信贷融资和市场份额。“另外钢企一般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关系到GDP,所以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下令淘汰落后产能,但实际上非常难执行。”
在专家看来,目前钢铁行业之所以大面积亏损,出现很多亏损大户,主要是因为两个大问题:一是钢铁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区域市场本身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只好打价格战;二是钢铁行业现有体制决定国有企业即使亏损也无法停产,一方面出于“维稳”等因素考虑,地方政府轻易不让这些钢企停产或破产,另一方面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国有钢铁企业亏损后主动停产的积极性也不高,反正亏损的不是自己的钱,甚至反而还能拿到政府补贴,所以出现“越亏损越生产”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告诉腾讯财经,钢铁产能是由发改委审核,目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审核的,另外一些是地方擅自上马的。因为地方上一个厂,就能带来直接的税收,对地方财政做出贡献。
“对于违规的企业和地方,发改委没有执法权,没法查。监督机制也没有形成。”贺燕丽说,“这不是发改委一个部门能推动的。”
而在中钢协看来,上述难题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改观。
这个最新的消息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起草和制定的化解五大行业产能过剩方案,目前正在征求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意见。该方案是淘汰落后产能组合拳中的一个过渡政策,意在控制新增产能,目前尚未形成可操作细则。
但对于这个多部门参与的方案能对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多大效果,业内人士表示谨慎乐观。
“主体还是环保方面的政策,但短期内不可能会出台。”胡艳平表示,“在地方阻力下,政策往往会成为形式主义,比如在最近工信部发出的关停名单中,一部分高炉其实早就关停了。”(腾讯财经姚江波 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