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拜金文化”盛行,“爱厂如家”观念缺失。涟钢的官本文化、拜金文化在部分干部职工中较为盛行,产生内外勾结损公肥私、规章制度执行力差、权力监督疲软等问题,其根源在人事任免、薪资差距等出现偏差。
仅娄底检方2011年开始查处的涟钢系列贪污受贿案中,就有14名领导干部相继落马。记者梳理案例发现,涟钢腐败高发的原因主要有:
企业规章制度关键环节缺失,既有管理条例执行力差,有章不循现象突出。据检察院调查,涟钢一些部门负责人利用担任招投标评委的便利,在招投标过程中会见供应商,采取投关系票、推荐中标单位从而收受贿赂;或者是避开招标程序,利用议价采购等形式指定供应商从而收受贿赂。此外,还存在未经招标的总承包和邀请招标比例大、委托招标监督管理力度不严、子公司和改制企业招标监督管理力度不大、辅助材料招标市场竞争不充分、供应商入备选库难度大等问题。
除关键领域制度缺失外,规章制度“挂在墙上、印在纸上”是另一突出问题。涟钢仅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就多达5000多份,涟钢纪委指出:“像涟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都有一整套门类齐全的规章制度,但基本上没有认真执行,甚至根本没执行,只是出了问题寻找处罚依据时才会去查看。”
此外,权力监督不力失控现象较为严重。涟钢在权力监督过程中出现了“不能、不愿、不去”监督的问题。一线职工“不能”参与到权力的监督过程;同事与同事、部门与部门“不愿”监督甚至相互勾结;掌权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不去监督”。
如涟钢动力厂在采购离心空压机过程中,代理美国“易利达”离心空压机的某公司中标,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涟钢进出口公司发现该产品并非原装进口,而是国内组装,按照合同的约定,涟钢有权更换新的厂家,在内部人员的“公关”下,涟钢进出口公司并未对采购部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导致涟钢继续使用“假冒机器”。
涟钢系列贪腐案中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在二炼铁厂筹备部任设备负责人期间,集经办科长、厂领导于一身,凭一己之力负责设备采购工作,这种左手监督右手的模式,使得监督疲软无力。
权力缺乏监督导致涟钢裙带关系关联交易突出,内外勾结损公肥私。众多的干部职工本人或亲属与涟钢进行关联交易,成为涟钢成本管理失控的重要原因。涟钢曾经内部通报,共有6名公司领导、1名公司总经理助理、7名中层管理人员、108名基层管理人员和敏感岗位人员填报了本人或亲属在涟钢从事业务的情况。
由于干部职工亲属甚至是本人或在供应商、或在内部支持企业任职,为了牟取经济利益,部分干部职工就不可避免地采取内外勾结的方式,泄露手中所掌握的工况条件、环境参数、标底、配矿方案、采购信息,收受巨额贿赂,从而滑入职务犯罪的泥沼。
根据调查,涟钢对内部企业进行支持的规定已成为个别人牟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一线职工并未享受本应属于自己的利益。如涟钢大同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某厂法定代表人本身就是长沙、福州、新乡等三地电器公司的产品代理商,通过将这些产品做进涟钢而获取利益。涟钢福利企业原副总经理颜某在询问笔录中提及:“我以福利公司的名义在涟钢承揽业务,利润由福利公司扣除开支、管理费之后,再将剩余的利润返还给自己。”
经过股份制改革后,涟钢取消了企业行政级别,原有的干部提拔程序被打乱,干部任用出现了混乱,凭关系不凭能力,一些业务能力强的职工不能获得提拔,逐渐形成了“小圈子”、“小山头”等不正之风,打消了许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在薪资差距方面,涟钢曾因干部与普通职工之间薪资的巨大悬殊而发生过群体性事件。由于贫富分化现象严重,使得广大职工对涟钢丧失了信心。致使干部职工逐渐丧失了“爱厂如家”的观念,将损害企业利益牟取私利视为寻常,毫无羞耻感和法制观念。
犯罪嫌疑人王卫东在交代了收受贿赂2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之后,居然还向办案人员提出:“我现在是厂长助理,我把钱退了,你们把我放了,我还要回去竞争作副厂长呢。”
涟钢某职工针对多次发生的偷盗废铁废钢行为,发出感慨:“废铁废钢也是公司的财产,是大家的财产,凭什么让别人白伸手拿去。假如把公司比作你自己的家,你会随便让游手好闲的人自由进出你们的家吗?” |